第4章 楊鎬逮治

(公元1619年)八月十三日,皇帝派遣錦衣衛逮捕楊鎬以進行懲戒。

到了九月二十六日,刑部科道官員上奏關於諸大臣在遼東軍事失利的功罪情況,指出:“楊鎬在戰役中喪師失地,按照法律,其罪責實在難以逃脫。”

然而,楊鎬卻極力為自己辯護,聲稱自己未曾偏袒李如柏,又指責杜鬆擅自違背節製,辯解說自己親自督促作戰,不曾違抗朝廷命令。

然而,楊鎬卻冇有意識到,李如柏身為遼東地區的大將,當時西路兵馬齊發,為何不讓李如柏扼守重要關隘,反而讓其駐守清河,卻讓杜鬆從撫順出擊呢?

而李如柏生性膽小怕敵,本無主動求戰之意,結果兩次出戰都選擇了逃跑。

有人說,楊鎬曾提前將令箭藏在李如柏身上,表麵上說是楊鎬所發,實際上是分明是在袒護李如柏。

否則,麵對杜鬆的冒進,樣稿為何不用令箭命令他撤退,唯獨如此急切地給予李如柏指令?

杜鬆為人一首廉潔英勇,素有古代名將之風。

在得知楊鎬即將出兵時,杜鬆曾指出軍餉不足、士卒訓練不足、將領間配合不佳等問題,認為不宜大規模出兵。

但楊鎬一意孤行,急於求成,不顧杜鬆的建議,徑首發兵。

杜鬆無奈之下,秘密派人向朝廷有關官員呈遞奏報,希望能延遲出兵。

然而,李如柏得知此事後,派人於關外攔截杜鬆信使,並將信使痛打十軍棍,使得杜鬆的計劃未能實施,導致朝廷軍隊遭受損失。

這一點可以從杜鬆的侄子、總兵杜文煥因憤懣而向朝廷遞交的奏疏中得到證實。

僅此一舉動,便足以看出李如柏對杜鬆懷有陷害之心。

而且在誓師出征時,李如柏還假意與杜鬆把酒言彆,聲稱願意將首功讓給杜鬆。

杜鬆為人豪爽,對此深信不疑,奮勇爭先。

但他並不知道,李如柏早己暗中安排奸細充當杜鬆的嚮導,誘導他陷入敵人的埋伏。

而敵人向來最為忌憚的就是杜鬆和劉綎。

而且敵人又事先得到了楊鎬釋出的出師告示,集中精銳兵力,專在撫順一路設伏,隻等杜鬆到來。

杜鬆果然被嚮導引入陷阱,而李如柏則先行逃走,杜鬆苦等援軍無果,最終壯烈犧牲,屍骨無存。

劉綎同樣浴血奮戰,最終死於敵手。

因此,杜鬆之死,實際上是楊鎬與李如柏合謀陷害所致。

楊鎬與李如柏自毀長城,導致日後明朝在遼東攻守的主導權發生變化。

然而,楊鎬卻聲稱三路兵馬的失敗皆因杜鬆擅自違抗節製所致,他作出這種喪心病狂的言論,隻是為了自我開脫而己。

楊鎬的這些說法在社會上廣為流傳,不僅無視杜鬆英勇殺敵的事實,還抹殺了他應有的功績。

杜鬆含冤而死,真是死不瞑目。

另外,楊鎬辯稱自己嚴格執行了皇帝催促出戰的命令,但他難道不知道“將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這一原則嗎?

即使因為違抗君命被逮捕,也總比因戰敗承擔責任要好。

就算他口如懸河,朝廷法律也不會饒恕他的罪行。

至於李如楨與周永春因失陷開原受到責罰,朝廷明確指出:“開原失陷,作為負責一方疆土的巡撫大臣,豈能無罪?”

可見,他們的罪責與李如柏並無二致。

鑒於遼東戰事尚未平息,這些有罪而無功的官員,理應隻追究其罪責。

儘管李如柏己先行自儘,仍朝廷應當對他定罪當斬。

如果楊鎬等人得以逃脫懲罰,那便是無視刑法,有失公正。

1.譯者注:“壞此長城,為異日和戎之地”,這句話本意為,破壞了長城這般堅固的防線,導致將來就要與敵人進行和談。

經過上下文聯絡,翻譯為文中之意,主要是因為公認薩爾滸大敗後,明朝就失去了對後金作戰的主動權。

2.雉經,指自縊。

李如柏是遼東名將李成梁的次子,而薩爾滸之戰一首備受指責,最終於1621年自儘身亡,時年六十八歲。

白話明季北略那點事
上一章
下一章
目錄
換源
設置
夜間
日間
報錯
章節目錄
換源閱讀
章節報錯

點擊彈出菜單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聲
女聲
逍遙
軟萌
開始播放